Ben Wong 王緯彬博士
《教會。空間。轉型》作者
2023.05
「道成了肉身,住在我們中間,充充滿滿地有恩典有真理。」——約翰福音 1:14
2022年我在伯特利神學院轉化型領導學博士(DTL) 畢業。由於疫情關係,課程期間只去過中東一個「城市實驗室」的課程 (Lab 2) 。得知學院今年復辦「城市實驗室」,四月去馬尼拉 (Lab 1) 。因為想到自己去年九月用畢業論文出書以後,都在馬不停蹄地推動「使命空間」的理念,也需要時間退修一下,所以就決定報名參加這個 Lab 1 的旅程。
我在畢業論文建構的理論為「使命空間」,所以這次來到馬尼拉,都希望能在另一個場境,擴闊我對「使命空間」的視野和想像。在香港我們一般理解的「使命空間」,基本上都是圍繞著堂會發生的,如開放教會、共享空間、使命營商、網絡群體等。但在菲律賓,「使命空間」的想像就遠遠超越堂會有限的空間,而是更大更廣,可説是到處都是。
這裏社會的大環境與香港非常不同,有三分之一的人生活在貧窮線以下[1],在馬尼拉市就有 586 個貧民窟[2]。我們九天的行程中,差不多每天都會探訪當地不同的基督教機構,與他們的領袖對話,了解他們的工作。大部分機構推動的都是整全福音,除了提供服務之餘,最重要的是要轉化生命。事工包括扶貧、教育、建造社會房屋、職業培訓、重建生命、貸款等。每一個機構都是將神賦予他們的使命,在社會不同層面的空間演繹出來,包括公共空間如垃圾山、貧民窟、堆填區、街道上等;商業空間如社企、小店、市場、農田等;私人空間如木屋、鐵皮屋、臨時房屋等。服侍的都是聖經所説的邊緣人士,如貧乏的、無家的、拾荒的、無助的、殘障的、老弱的、吸毒的、孤兒、寡婦、妓女等等,他們都無處不在。
行程中,令我印像最深刻的,就是跟一個關顧無家者的機構 (Center for Community Transformation)到街上派飯,接觸露宿者。聽完他們介紹機構的異象,和怎樣幫助無家者脫貧及重建生命的路線圖,我們就乘車前往無家者聚集的地點。到達的時候已經有幾十人聚集,有老有少,眼睛裏都充滿著期待,小朋友更為友善,第一時間前來歡迎我們。這個事工的名稱叫 Kaibigan Ministries,可以翻譯為「老友記」的意思,有部分的同工是過來人,因生命得到轉化,而由受眾變成了機構的同工。下車以後,他們首先帶領這群無家者一同敬拜,一同感恩,才讓我們派發帶來的食物。我們在這短短的半小時有機會與無家者互動,拍照時有一個小孩子熱情地抱著我,令我感受到主耶穌怎樣在公共空間,展示祂的慈愛,深入人群當中,與他們近距離接觸。
另外,我們跟隨了三個不同的機構,包括 Puso Ng Ama、Gawad Kalinga 和 Companion with the Poor,到訪了三個不同的村落,三個不同的家庭,進入他們的私人空間,有的是簡陋搭建的臨時房屋,也有的是已安置好的住所單位。其中一個機構 Companion with the Poor 的異像是在每一個貧民窟內開辦教會,協助居民脫貧和自力更新,轉化生命。機構安排我們到一個新開發的貧民窟,在村口的教會集合,再帶我們跨過一些臨時搭建的獨木橋入村,橋下全是沼澤,大雨或颱風的時候就會全面水浸,過程都有點危險。所有的住屋都非常簡陋,全是用木板或鐵板臨時搭建的。我們分開兩個人一組,原本的計畫是在他們的家過夜,但後來因為環境太惡劣,屋內空間又不太足夠,最後安排我們在他們家裏吃晚飯。我們探訪的家庭一家五口,都是教會的會友,屋主是地盤工人,是負責倒石屎的,有三個男孩子,分別是十歲、六歲和一歲,兩個大的都要在村外讀書。太太就在家照顧小寶,又煮飯給我們吃,由於家裏沒有枱和足夠椅子,我們都是坐在地板上(又是他們的床)吃飯。單位約二百平方尺,有小量電力供應,給兩三個燈具和小電器,有供水但沒有廁所,洗澡都要人手淋浴。雖然生活困難,但他們有顆款待的心,和一種特別的平安和喜樂。這幾個家庭探訪,令我體驗到主耶穌如何進入私人的空間,與他們傾談、進餐、分享,將神的愛和恩典,帶進款待祂的家裏!
這個旅程令我深深體驗到何謂道成肉身,如主耶穌和門徒在不同層面的空間不斷地流動,滲入人群,將神的愛和福音散發出去,這令我反思到香港教會怎樣更有效地進入城市的空間,如何創造「使命空間」呢?又如柏祺博士所説:「初期教會的信徒滲透了整個城市,不是要開辦自己的聚會處所或建立組織,反而是要進去別人的空間。」[3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