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何慶昌教授
人生就是要活得精彩
日本旅遊的經驗
近年來,旅遊的地點集中在日本,東京、大阪、福岡、長崎雖各有不同的城市風貌,卻糅合着傳統與現代、本土與外來的共融文化;居住房、商場、商廈、休閒及娛樂設施,以人/客為本的設計、工作及服務態度讓遊客有宜居的衝動。日本人工作強調服從、融入團隊;個人卻講求私隱、自由,造就公私分明、互不拖欠的獨特性格,在旅遊者的觀察下,是現代城市人非常獨特的個性。若遊歷者和當地工作者的角色對調了,可能是「我睇你好,你睇我好」的另一個故事了。
日本動漫的啟發
日本漫畫在香港非常普及,無論是紙本或動漫,已經是年青一代的閱物,部份神學生也是讀者,不分年紀。我喜愛日本某些動漫,如Frieren, Pluto, World Trigger, Violet Evergarden, Muskoku Tensei, Fruit Basket, Wistoria Wand & Sword,因為它們給予豐富的靈感及想像空間,能夠以動畫的情節將抽象的神學概念作淺易、直接的說明,成為課堂教材的一部份;它們也是與同學分享的話題,涉及人生起跌的經歷、個性發展及成長的發現、團隊工作的人際關係的互動與張力、信仰在社會的實踐。這些話題配合聖經經文的詮釋及應用,都是師生交流後深刻的回憶,也是神學思考及反省的重要參考。這樣,閱讀、觀看、思考漫畫,與學生對話,成為體會上帝(超越性)啟示的橋樑,非單限於歷史上的聖經文獻,更是聖靈透過現實生活的「休閑娛樂」,讓人對當下的人生及生活作反思的題材。
神學是什麼?
神學給予教會信徒的印象是艱瀝、難懂、離地的知識,然而,若將神學理解為信仰在不同處境的言說、分享及實踐,信徒實際上每天就做着神學了,神學就不再是艱深、離地了。(當然,這視乎神學院老師怎樣施教,教授的神學內容而決定)。神學是因世界或社會發生的事情而開展的,沒有世界和社會,便沒有神學;神學不單是人對上帝本體的論述,也是對上帝護理世界行動的論述,涉及上帝與創造物(宇宙萬物與人)的護理、拯救及終末關係。故此,神學並不是一套神聖的知識,相反,是人論述上帝而累積有系統的人間知識,只是施教的地點神聖,才予人神聖、嚴肅、艱深、抽象的印象。近幾十年神學思潮的全球性發展,社會的流行文化已經成為神學思考的題材,例如新近的香港電影破·地獄,道生的說話「不只死人要超渡,生人也要破地獄,生人都有很多地獄」在坊間瘋傳,對信徒來說,也同樣生效—我們的信仰也有很多地方需要被執整,需要面對自己的盲點、固執和陰暗。
神學就是人生
生活的體驗,就如旅遊、娛樂、工作、起跌等的生活經歷,成了多台鏡子立體地觀照自己,既看見自己的美善,同時也看到自己的罪性,讓自己經過沉思、反省、懺悔,再面向上帝與別人(鄰舍),整過過程成了靈性成長的泉源。但是,過程只是起點,人需要及願意立志,用愛上帝的良心,有勇氣去面對及愛(服侍)鄰舍/他者/我們不喜歡的人的困難(背起自己的十字架跟隨耶穌),由此而開展的是,上帝在我們身上說不完的故事….。
Bethels; B stands for Bethels. You are Bethels.
日本經濟專家森永卓朗強調 B is Beautiful,以經濟學指出不少人想過的人生是A而不是B的人生,以收入、身份來定位,非單付出超長的工時,在工作裏諂上抑下、拉拉扯扯地生存下來,有時更要犧牲家庭來賺取所奉迎得來的華廈香車,所能盛載的也只不過是一個家庭而已。那麼即使收入少些,卻能做自己喜歡的工作,創造自己喜歡的夢想,這樣B的生活不也是值得嗎?
韓劇《Dream High 2》一結束就奏出《B級人生》,這樂曲竟躍升實時搜索率第一位,因為歌曲帶來共鳴感動:
I am a girl
Just a girl
就算路過也認不出
完全不漂亮沒什麼眼光
平凡無比的人
I am a boy
Just a boy
無數男孩當中的一個
沒什麼特別也沒什麼優美
明快輕朗、活潑生動不單屬於年輕人,而是有夢想的人,而夢想又不屬於有才華的人,而是屬於有夢想的每一個人。
人喜好比較,這間大學不及那間大學,這間神學院比不上那間神學院,我的家庭比不上你的家庭;遂出現所謂A級B級的字眼,卻不看看自己是否適合哪兒?也不問問自己的夢想在哪兒可以得到實現?也不聽聽上主的聲音在哪兒可以去探訪病困的、餵飽飢渴的小子?也不碰碰自己的内心在哪兒可以移動跳躍、與神學友伴在神的國神的義裏互相激盪、共尋夢想?
B can be Bethels because B leads to C just as Bethels to Calling.
那麽,Bethels是什麽呢?是一生歸主為聖--是「蒙召成聖上主子民、是蒙召成聖福音執事、是蒙召成聖基督使者」。

李少秋教授

黃天相教授
舊約佬看「伯特利」
「伯特利」是神向雅各揭示心意的地方,由雅各起名,神事後也稱作「伯特利的神」。以色列人進入迦南後,約櫃曾停放在伯特利,以色列人就在那裏求問誰首先與便雅憫支派開戰,戰勝後又在那裏為便雅憫被滅哀哭。因此王國前伯特利已是著名的宗教場所。
可是王國分裂時,耶羅波安在伯特利和但兩處地方安置了牛犢,把以色列人陷於罪中,結果耶羅波安就在伯特利經歷手枯乾和復原的事件,為了證明將來約西亞會毀滅那裏的祭壇。北國何西亞和阿摩司分別指責關乎伯特利的惡行,伯特利終歸無有。後來北國亡國後伯特利的邱壇最終給約西亞廢掉。
因此神看重的人與祂建立關係後的表現,從不是建立甚麼宗教場所,舉行甚麼宗教聚會。人若悖逆神,在甚麼地方做甚麼事也沒有用處的。神親自揀選的耶路撒冷的聖殿,也可以因當時人離棄神而遭到毀滅。猶太人的信仰是在任何地方都可以建立會堂敬拜神,建立神人關係卻是在日常生活中!
「我還有這麼多。。。」
在日常生活中,我們常常會遇到一些感人的小故事,這些故事提醒著我們神的愛如何在每一個瞬間中流露。最近,我看到一位小朋友在分享她的薯片時,讓我深受感動。當她把手中的薯片分給他的兩位朋友時,我注意到其中一位朋友有些貪心,幾乎把所有的薯片都拿走了。面對這樣的情況,我忍不住問小朋友:“這麼少,你夠不夠呀?”她笑著回答:“你看我還有這麼多,你要不要吃?”
這一刻,我感受到她那份無私和慷慨。於是,我對她說:“謝謝你,我不吃,但我想記住你的愛心和慷慨,可以拍張你和薯片的照片嗎?”在那一瞬間,這個小小的分享成為了我心中一個重要的提醒。
親愛的同學們,生活中有許多細微的瞬間,可以讓我們體會到神的愛。這位小朋友的行為讓我想起,信仰不僅僅是抽象的理念,更是我們日常生活中的具體行動。我們要學習隨時隨地將信仰與生活聯繫起來,活出主的愛。每一個小小的善行,都是在傳遞著神的愛。讓我們在每天的生活中,細心觀察、珍惜那些出現在我們身邊的人和事,並用心去分享與回應這份愛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