bethelweb2024-12-09T10:45:29+00:00
馬秀娟博士
香港教會關懷貧窮網絡總幹事
2021.09
根據洛桑世界宣教大會臨時文件24號的倡議,我們應當推動教會與基督教機構的伙伴合作關係,互相尊重和信任,並按各人的恩賜做好管家,到天國降臨時,以此作為與神確認的印記。
在香港,有五分之一屬於貧窮人口。香港教會關懷貧窮網絡(HKCNP,以下簡稱教關)作為網絡平台,透過結連眾多伙伴,關懷貧窮群體及轉化社區,而主要伙伴是教會團體和福音組織,因此這次的研究,旨在探討福音機構在扶貧工作上結網合作的成功因素。
我的研究以教關的「兒童發展基金計劃」為個案,並以質性研究方法(Qualitative Research Method)進行研究。此研究訪問了44位計劃營辦單位、參與者和重要伙伴,進行深入訪談和網上調查,發現了多個關鍵成功因素,能够促成有成果的合作。「兒童發展基金計劃」至今服侍了超過21,000名青少年(其中超過8,000名參加教關伙伴的計劃)。
我採用以下三個變項,變更了我的研究問題:
A. 網絡和協作的性質
B. 發展關懷貧窮項目之機遇
C. 基督教社區網絡組織並以地理案例為例子
完成訪問後,透過編碼(coding)找出共通主題和類別,再將資料仔細分析,從參與者的回應中,找出了以下四大類別逐一說明。
共同的異象
研究結果顯示,伙伴之間擁有共同異象或願景,以及使命和價值,是建立良好伙伴關係,最重要的因素。
結構靈活開放
合作伙伴之間,分工需要清楚,避免競爭和重複。角色靈活的結構,能够使伙伴追求共同利益和異象,進而促進協作。
相同合作目標
建立伙伴關係之前,良好的溝通,釐清異象,並確保彼此異象相同,是極為重要的。需要經常重新審視願景,令共同目標和方向清晰明確,有助提升伙伴們的歸屬感。
在社區實踐天國使命
伙伴追求合一,與教會本質互相呼應,大家就是一個共同體。惟有大家以基督為中心,讓聖靈充滿,地上的社區才能夠成為神的國。
以神國為本的社區發展
當我們在貧窮人中生活、明白及認同他們,把福音帶進他們的生命,就是把基督教的價值和信仰傳遞給他們,藉此轉化他們的生命。
委身基督徒領導力
研究結果發現領袖需要有效地協調各方,整合資源、想法和促進溝通。而屬靈領袖需要具備以下特質:
良好個人素質和聲望
一個值得信賴、有聲望及公信力的人,會吸引更多人加入合作關係,並為網絡的推廣發展作出貢獻。
僕人式領袖
僕人式領袖散播基督的香氣,當屬靈領袖表現出僕人的謙卑態度時,人們就會更傾向跟隨他們,願意與他們建立長期的伙伴關係。
促進者
領袖需要為不同的伙伴提供平台,讓他們與其他教會連繫,並協調資源分配。
建立合作和信任
優秀的領袖能建立信任,也善於虛心聽取他人需求,促使合作伙伴通過聆聽他人的經驗,獲得知識。
先鋒
成功的領袖應該在建立及執行新項目、帶領合作伙伴申請資金、探索市場缺口,以及在宏觀上監督合作項目等方面,都能擔任先鋒角色。
為鄰里社區服務
優秀的屬靈領袖為了有效服務社區,需要確定社區的需求,感受窮人的遭遇,並吸引志同道合的人一起合作。
2013年教會關懷貧窮網絡十週年感恩慶祝異象分享會
在愛中建立個人關係
此研究也發現,要伙伴關係有健康的發展,需要時間的投入和有效的溝通,並在愛中建立個人關係。以下是達致關係建立的重要因素:
充滿愛的團契關係
建立伙伴關係之前的基礎,是建立個人關係。像兄弟姊妹一樣互相關愛是最理想的,這種愛使我們擁抱多樣性和解決衝突,並建立信任。
友誼
即使因資源、知識、背景、競爭而產生衝突,或出現分歧,真實的友誼關係會促成彼此包容。
信任
信任和真誠對伙伴關係至關重要,因為在長期的伙伴關係中,可能會出現衝突或誤解。只有相互信任,才能克服這種困難。
有效溝通
不同的合作伙伴對貧窮有不同的概念和定義,甚至有不同的處理方法。良好的溝通,有助澄清誤解和錯誤的觀念,並達成共識。
社會資本
「分享」是良好合作伙伴關係的核心,雙方應本著互相尊重的精神,學習施予和接受。人與人、人與神之間的關係正不斷延伸發展,構成龐大網絡。
社會資本
社會資本的定義可以劃分為結合型社會資本(bonding social capital),和橋接型社會資本(bridging social capital):前者指個人通過與群體網絡連繫;後者指透過不同階級群體的連繫。
發掘社區的需要
網絡機構應該透過聯絡不同成員,回應本地社區的需要;追求社會公義,改善社區,服事貧窮人的網絡,應在社區裡穩固扎根。
以網絡平台、服事社區
教會有責任服事社區裡的窮人,但單獨一間堂會無法成事,故此需要網絡。願意服事社區的基督徒,透過網絡將信仰與社會結合,提供交流平台,吸引更多伙伴加入合作,化感動為行動,來貢獻社會。
以網絡橋接、結合社會資本
有效率的教會伙伴關係,有助建立人際關係和交流平台。我的研究證實,網絡對橋接社會資本發揮了重要作用。在研究中有一位受訪副校長說:「網絡扮演不同角色,首先是樞紐,在社會、企業、政府伙伴關係之間合作;其次是像磁石般吸引基督教團體合作;第三是槓桿,利用社會資本,將社會資本和基督教資本結連,共同協作。」
我完成研究後,將所學習的應用於教關,發展教關伙伴指南,強化和建立教關的服侍。深願未來能有更多信徒擁抱天國觀,同心結網,關懷貧窮,達致社區轉化。盼望這研究能祝福香港和各地的教會領袖,以發揮網絡的力量及創造力。